闽宁扶贫协作的隆德实践

来源:宁夏文史    时间:2023-08-28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闽宁两省扶贫协作工作走过了26年的光辉历程,福建援隆群体在扶贫协作工作中,始终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总结出一系列典型的扶贫经验,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了范例和生动实践。

  一、 20世纪90年代隆德县的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的隆德,由于地属黄土高原丘陵带,土地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冰雹、低温、霜冻、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深度贫困。

  隆德县贫困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人口负担重,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因灾致贫,缺水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缺技术、缺人才致贫,缺资金投入致贫,地方发展力不足致贫。因此,隆德县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宁夏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隆德县贫困主要表现在:一是干旱少雨,吃水困难。全县13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存在严重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北片观庄乡、张程乡等5个乡镇因为水质和先天缺水,常年干旱。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间,由于全县大部分农村未通自来水,水系水库未成网络,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二是山大沟深,出行困难。隆德县外出交通相对闭塞,县内乡、村、组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没脚。老百姓去县城、乡镇办事十分不便。山区百姓生产、生活更是困难,崎岖的羊肠小道,架子车不能通行,只好驴驮,有的连驴驮都不能通行,只好靠人背肩挑。三是生产条件差,经济结构单一,增收困难。隆德县80%的人口生活在山区,可山区的坡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粮食产量上不去。村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耕作技术落后,普遍采用“二牛抬扛”生产模式,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农业种植、养殖管理粗放,产量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低;产业产能发展基础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民持续增收十分艰难。四是城乡基础建设条件差,农村存在大批破旧危房。隆德县城乡建设十分落后,县城建筑矮、旧、少,街道狭窄,缺树少绿。农村住房多为土坯房、土院墙,存在大量危窑危房,脏、乱、差问题严重,面貌破败,环境恶劣。部分村民住着石头墙院子和石头墙房子;甚至还有一部分村民住着窑洞。每到天阴下雨,房屋漏雨现象严重,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五是基础设施简陋,教育医疗条件差,专业人才短缺。隆德县生存环境恶劣,妨碍了本地区吸引外地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流入,使当地一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外流,人力资源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六是地方财政收入低,收支差距大。隆德县是一个贫困县,财政支出大部分靠政府拨款。据《隆德县志》记载,1996年隆德县地方财政收入为992.7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为5772万元;1997年隆德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266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为7283万元。收入只占到支出约六分之一,支出与收入的差距是很大的。1997年,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6元,而隆德县的这一指标仅为519元。

  二、 建立闽隆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关系

  20世纪90年代,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伟大构想: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二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6年5月,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宁夏开展扶贫协作。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扶贫协作正式启动。1996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福州市召开,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会议议定两省区每年举行一次省级联席会议,确定了建立扶贫协作发展基金,市县结对帮扶、互派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重要事项。

  之后,隆德县先后与福建省长乐市、台江区、仓山区、闽侯县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厦门大学结对帮扶。一种来自祖国东部兄弟般的情谊,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伸向了祖国西部六盘山下的隆德县;一种真抓实干的精神,远涉千山万水,播撒在了隆德县的山山水水。闽隆两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闽隆扶贫协作,使西部贫困地区的隆德县,在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

  1997年4月15日至2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率福建代表团来宁夏参加第二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并在宁夏考察工作。4月20日上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领导的陪同下,从西吉来到隆德。时任隆德县县长白皋等县级领导及县水利、农业、农建委等部门负责人,在联财乡与福建代表团会合,陪同福建代表团考察工作。习近平同志一行沿着西兰公路来到隆德县联财乡、神林乡,边走边看,一路上听取了隆德县领导的汇报。他对这两个乡的小圆井抽水灌溉和中药材种植很感兴趣,不停地、详细地向当地干部和群众询问了解情况。

  1996年至2022年,闽宁两省共召开联席会议25次,在闽宁两省联席会议总体框架下,福建省长乐市、台江区、仓山区、闽侯县先后派出12批20名援隆干部来隆德县挂职;厦门大学先后派出3批3名援隆挂职干部、3名第一书记;福建省先后选派95名优秀教师来隆德支教;选派113名医疗专家来隆德支医;选派8名专业技术人员来隆德开展技术指导。隆德县先后选派20批41名干部、252名教师、207名医务人员到福建挂职学习。闽隆两地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带领部分乡镇、部门负责人互访1次,研究协商当年帮扶工作,并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双方市县其他领导根据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每年互访学习考察1—2次,共同交流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两地领导定期互访,达成既定协议框架的前提下,两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在项目、资金扶持的同时,进行资源互补开发和思想观念交流学习,带动和推动两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据隆德县扶贫办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上半年,福建省长乐市、台江区、仓山区、闽侯县26年来为隆德县投入闽宁扶贫协作资金共计20713.7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以来,厦门大学帮助隆德县共投入和引入产业发展资金9564万元,援助沙塘镇张树村扶贫资金1684.544万元。

  福建长乐市、台江区、仓山区、闽侯县及厦门大学援隆工作队为隆德县投入大量资金,主要用于整修旱作基本农田、打井窖;扶持中药材产业、大棚蔬菜种植业、种草养殖业、菌草产业等支柱产业;引进、扶持发展六盘山工业园区;援建全县人畜饮水工程;援建整村推进危房改造项目;援建312国道县城段、长乐街、连心桥、村组道路;援建县城生态园林公园;援建希望小学、幼儿园,帮助贫困大学生和品学兼优的中考学生顺利走进校园,帮助贫困失学女童返校就学;援建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援建闽宁示范村及闽宁扶贫车间;援建村级党员活动室及乡镇文化活动中心;为贫困户发放黑白电视机;援建“村村通”站点;援建乡村文化站及文化广场;援助“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及培训;援建残疾人托养中心;援助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援建电子商务中心项目;购买公益岗位等诸多民生工程。

  闽宁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工作,在县级帮扶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进一步拓展延伸,开始部门结对帮扶、乡镇结对帮扶、行政村结对帮扶、社会组织帮扶、学校结对帮扶、医院结对帮扶。在基础建设、产业扶持、文化交流、技术提升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使闽隆协作更加深入,更加精准,使闽隆两地人民情谊更加深厚。

  三、 闽宁扶贫协作隆德做法

  26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隆工作队员、支教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闽籍企业家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对口帮扶隆德县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勇挑重担,接力攀登,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地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隆德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2月25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一) 援隆群体勇担使命,真情奉献

  26年来,福建援隆群体勇担使命,真情奉献,为隆德县百姓脱贫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福建援隆挂职干部张性魁、陈钰、樊建敏、严立武、陈林、杨木泽、张统廉、邓祥云、陈治华、詹和忠、熊益银、陈祥波、陈海峰、黄雨涛、汤锋、樊学双、林隽、朱小珊、叶建彪、陈志东;厦门大学援隆挂职干部杜海林、马龙、刘君彬、吕铖、胡雄;福建援隆农业专家黄国勇、江道川等;福建援隆支教老师李丹、王华等;福建援隆支医专家韦浩、林世敏、王春波等;闽籍企业家林小辉、潘文贤、杨俊有、余祚坤等。这些名字隆德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们来隆德,共同面对的是气候、水土、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困难,这些困难他们都一一克服了,很快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挂职干部勇担使命,一任接着一任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技术骨干;支教老师认真教学、周末家访、捐资助学;支医专家开展手术、办讲座、认真查房;闽籍企业家扎根隆德发展工业。

  福建省第二批长乐市援隆挂职干部陈钰,2000年春节前,正在隆德县挂职时,收到了一份来自福建省人民政府习近平同志亲笔署名的贺年卡及贺信。这让陈钰百感交集,他既感恩于组织的关心关怀,又深恐有负于家乡及隆德人民的重托,只有倍加勤奋工作,用看得见的成绩回报组织、家乡及隆德人民。

  福建省第十、十一批闽侯县援隆挂职干部樊学双,砥砺前行,认真做好帮扶各项工作,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推广、电商建设、农产品销售、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隆德的脱贫摘帽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樊学双参与的闽宁示范村、创新的残疾人托养创业等做法被作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型经验推广,《求是》杂志、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公开报道。201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他“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樊学双同志作为东部地区在西部挂职干部的唯一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樊学双同志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向樊学双问起了隆德县的水质情况,与习近平总书记互动3分钟,总书记回忆1997年考察隆德的情景,仍然关心着隆德的水质问题,牵挂着隆德一方百姓。

  福建第八批援隆支教老师李丹,来到隆德二中之后,担任初一年级3个班的历史课教学。教学工作之余,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到了学生身上。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为隆德二中贫困学生募捐到2万多元的资金。2008年患急性淋巴瘤,在病中仍记挂两名受资助学生。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无愧于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时代楷模”奏出的是时代强音,体现出的是时代精神。他们不畏艰苦、勇挑重担,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情奉献、久久为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八闽大地“敢拼才会赢”的精神和宁夏“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互为激荡,形成了同心聚力一股绳、众志成城一条心战胜贫困的浓厚氛围。

  (二)工业产业园筑巢引凤,以商招商

  闽籍企业家林小辉,2011年10月份,由福建第七批仓山区援隆挂职干部詹和忠、熊益银邀请来到隆德,经过10个月时间考察,最终于2012年8月21日落地,投资成立宁夏康业投资有限公司,闽宁中小企业孵化园开工奠基。通过招商引资,闽籍企业家投资建设的闽宁中小企业孵化园,成为隆德县工业的孵化器,实现了隆德发展工业的梦想。截止2022年上半年,经多方努力,引进入园企业达到50多家,其中福建籍企业12家,有工业企业46家,工业地产企业1家、商贸物流企业2家、天然气企业1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汪洋、赵乐际、胡春华先后到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考察。央视经济频道、《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央视《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介绍闽宁扶贫产业园为闽宁扶贫典范。

  (三) 扶贫车间稳定就业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就业意愿、无就近就业渠道的突出问题,2016年,六盘山工业园区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学校、旧村部,结合交通优势条件,依托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按照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的原则,在贫困村建设人造花加工扶贫车间。截止2021年底,隆德县共建成和认定各类村级扶贫车间49个,外发点23个。带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5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稳定就业670余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达1500元以上。扶贫车间的建设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务工创收。贫困户可利用农闲,到扶贫车间”接单生产,实现产业发展、生产劳务和照顾家庭三结合,消除了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四)“托养+”扶贫,助推残疾人脱贫

  闽隆扶贫协作立足农村扶贫工作现实需要和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整合各类资金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探索创新“托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残疾人康养、就业、管护等问题,初步实现了“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子”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是全区范围内第一个集残疾人托养、工疗、康复、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托养机构,由“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组成,共托养重度残疾人191名。2017年12月3日,自治区残疾人工作现场会在隆德召开,将隆德县“托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命名为“隆德模式”向全区推广;2018年9月,中残联作出了“隆德县的做法认真切实地落实了近年来国家关于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要求,是一个鲜活的基层典型,要将隆德的做法以适当方式在全国交流”的批示。

  总之,通过闽宁扶贫协作,今天的隆德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优美。村村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街巷道路硬化,干净整洁,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隆德县真正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城市绿化美化,深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善县城亮化体系,形成了显山、露水、透绿、见园、亮路、溯古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体系,努力塑造出古今辉映、山环水润、宜业宜居的城市新风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2021年,地区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6.9%,贫困户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三保障”,公共服务建设达到标准要求。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国一盘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得益于精准扶贫战略的伟大实践,得益于福建省党委、政府和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大爱深情,得益于隆德县人民的艰苦奋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隆德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摘帽,顺利步入乡村振兴战略,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隆德县档案馆)

        摘自:《宁夏文史》2022年第3期  总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