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
联系方式(0951-8580433(兼传))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7 备案号:宁ICP备2021000969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
悠悠70载,深深文史情。今年,是宁夏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见证家国情怀,新的征程奔涌奋斗激情,现特别推出崇文鉴史70年专辑,不定期推送专题文章,致敬为国家、为宁夏和谐繁荣发展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馆员先生们,共同展望新时代。
刘正谦,又名小山,回族,山东省青州市人。1929年11月生于北京。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银川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宁夏人大委员,宁夏政协常委,宁夏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宁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协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宁夏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正谦先生是宁夏书协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为宁夏书法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刘先生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宁夏书法活动的开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宁夏书法家协会成立为界,前期的书法活动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表现出松散、灵活等特点,而后期随着书协的正式成立,书法活动日趋正规,组织性愈来愈强,影响也日益巨大。毋庸置疑,刘正谦先生是宁夏书法事业从无到有的组织者,由小到大的推动者,由弱到强的领导者。
新中国的书法事业真正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是在1981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后。1949年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里,全国的书法活动分散各地,自发形成,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而这些零散的书法活动多集中在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几大城市,大多数地区的书法活动尚属空白。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受极左思潮的干扰,书法艺术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惨遭厄运,宁夏书坛长期处在沉睡状态。宁夏书法活动最早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当时由胡公石、刘正谦、胡介文、曹佑安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往来奔走,相互切磋,开始了自发的书法活动。70 年代中期,宁夏书法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刘正谦先生既是当时各项活动的倡导者,又是具体工作的承担者,他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至今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76 年粉碎了“四人帮”,上级决定举办一个书法展欢庆胜利,刘先生连夜召集书法骨干,将具体的书写内容分配给每个人,连夜创作,很快在银川市文化馆举办了展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1979 年宁夏有了书法篆刻小组,这是文革以后国内成立的第一个书法组织,刘先生担任副组长,直接负责日常组织工作。这个组织几易其名,开始叫书法小组、书法学习研究会,后来称银川市书协,最后于1980年5月,正式更名为宁夏书协,名称的变化也揭示了宁夏书法由小到大,从自由活动逐渐走上政府管理的历史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在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不仅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小组,而且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省级书法家协会的省区,比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得还早。
宁夏书法家协会作为全国最早获得政府认可的艺术机构,再次证明了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在物质条件欠发达的地区,艺术发展水平有时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而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状态却远远逊色于它之前和之后的若干朝代。即使同处一个时代,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水平也不完全成正比。虽地处偏僻,但宁夏书协在创建之初就能走在全国前列,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是宁夏有良好的书法艺术赖以生长的土壤。这主要表现在广大民众特别喜爱书法,有着强烈的书法艺术审美需要,其中的一些爱好者不仅仅满足于欣赏名家作品,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他们身上表现出为书法艺术献身的情怀,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喜爱达到执著和痴迷的状态。二是宁夏拥有实力雄厚的书法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胡公石、刘正谦、胡介文、曹佑安,就已经是广大民众熟知并喜爱的书法家。三是宁夏书法活动开展得早,且开展得好。这是因为宁夏的书法家不仅艺术水平很高,而且组织能力更强。刘正谦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刘先生在1980年5月宁夏书协第一届理事会上被选为副主席兼秘书长,负责书协的日常工作。宁夏书法活动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但在刘先生的努力下,很多事情均得到妥善解决。
宁夏书协成立至今约三十年,刘正谦先生主持书协工作长达二十余年。由于年事已高,他虽然不再承担具体的书协组织工作,但凡是书协的活动,他仍给予积极支持,他为书法而献身的热情从未降低。在刘先生的关心和鼓励下,宁夏书法家协会拥有省级书协会员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人,拥有中国书协会员由最初的寥寥几人发展到现在的70人。今天宁夏书协队伍的发展壮大,无不凝聚着前辈书家的心血,更与刘先生所做过的许多切实具体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刘正谦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宁夏书法家协会成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扶植更多的书法人才,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检验书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为了鼓励青年爱好者确立高远的艺术抱负,刘正谦先生曾在多种场合说:“宁夏出一两个书法家不行,不能成气候。宁夏要有自己的‘扬州八怪’,要出十个八个高水平的书法家,宁夏的书法才能站住脚。”刘正谦先生担任书协的组织领导工作,有着非常清醒的工作目标。他放眼全国,立足宁夏,决心要创造书法的“宁军”,让“宁夏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既有作为领导者开阔的胸襟,又有崇高的艺术追求,在提高宁夏书法实力方面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首先,刘先生在宁夏书法界以身作则,树立了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1. 他虚怀若谷,勇于倾听别人的意见。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刘先生被选为中国书协理事,他的创作才能在书法界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嘉许。但刘先生自己却不以为然,他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凡来他家的人,一个个征求意见,即使是青年后学也不例外。他认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书法作品应力求做到雅俗共赏。他相信一个艺术家只有经常俯下身子检讨自己的缺点,倾听群众的心声,他的作品才有可能让人们仰起头来观赏。
2. 他对自己的书法创作要求非常严格,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早些时候曾有《书法》杂志打算对他进行专题介绍,宁夏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他的书法作品集,他都婉言谢绝;他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好些,更好些。与当下许多为艺者的狂妄自大、自我标榜不同,刘老对自己总是不厌其烦地“吹毛求疵”,他希望自己能够拿出艺术“精品”,不仅为当代人喜爱,更能吸引后来者。
3. 他倡导读书,注重加强艺术家的理论素养。1982年,中国书协成都会议上提倡学习书法理论,刘先生从自身做起,带头研读了刘熙载的《艺概》,并写出读书心得,与书界同仁共同讨论交流。他把古人对于书法的精辟论述摘录下来,悉心体会,从而成为自己书法创作的行动指南。
4. 他把书法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刘先生现已年逾八旬,他每天早起坚持临帖,不断继承创新,这使他的作品一直能够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刘先生说:“除非是因为年龄、身体的原因写不动了,只要身体和精力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刘先生的虚心、严谨、勤奋好学使他成为深受人们尊敬的书法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许多年轻的书法家都愿以他为榜样,为促进宁夏书法事业的发展和创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而不懈努力。
其次,刘正谦先生坚持举办多种讲座和书法展览,提高了宁夏书法的整体水平,培养出了一批书法人才。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刘正谦先生就在银川举办了书法讲座和书法展览,创办了少儿书法训练班等一系列书法培训活动,这些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很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加,为日后宁夏书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宁夏书协的中年书法家最初作为书法爱好者的时候,大都多次参加过刘先生举办的讲座和展览,比如柴建方、吴善璋、郭守中、马学智等。后来这些人许多都走上了宁夏书协或中国书协的领导岗位,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宁夏书协主席的吴善璋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一直以来,刘正谦先生大力倡导临帖,甚至还将自己的字帖赠予青年爱好者临习。吴善璋副主席曾说:“这种做法不但使他本人的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倡导了宁夏书法界整体上把正方向,避免了走弯路。”刘先生一再倡导广大书法爱好者们要学传统,多临帖,使得宁夏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广大同仁的关注。已故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刘炳森评价宁夏书法“路子正,品味高”;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说“(宁夏书法)扎根传统,书风纯正,每个书家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就目前来看,宁夏书法队伍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被中原书法家称之为“宁夏现象”。抚今追昔,正是刘正谦等老一辈书家的默默奉献,辛勤工作,宁夏书法才形成今天的大好局面,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刘正谦先生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宁夏书界的爱好者,而且举办了很多展览,给书法家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些展览的规模由小到大,开始只是银川地区或宁夏区内的展览,这些展览一方面为当时的宁夏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思想深入到文艺领域,与此同时,刘正谦先生开始着手组织一系列跨省区的书法展览。这些展览主要有:
1980年2月举办《银川——苏州书法联展》
1981年5月举办《西北五省区书法联展》
1981年9月举办《宁夏——青海书法联展》
1983年5月举办《黄河流域十省区书法联展》
1994年9月举办《第一届全国回族书画展》
1998年9月举办《第二届全国回族书画展》
2008年9月举办《第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
作为回族书法家,刘正谦先生近年来仍继续在为举办全国回族书法联展不懈奉献着,他一直活跃在宁夏书坛,这些展览不仅能够开阔宁夏青年书法家们的视野,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宁夏书法的知名度。
再次,刘正谦先生曾多次组织宁夏书法家奔赴外省区学习取经。足迹遍布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上海、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成都、沈阳等地,横跨东西,纵连南北。早在1979年,当时宁夏刚刚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书法小组,刘正谦先生就组织宁夏书法家首次赴外地交流。参与这次活动的书法家除了刘先生本人,还有胡公石、柴建方、马学智。他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第一次出去拜访了各地的书法名家。访学的第一站是北京,他们拜访了后来担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并在王府井北京画店与北京书法家进行了座谈交流。接着又到扬州拜会了著名篆刻家丁墨耕,他当时正在扬州的“寒山寺”给赵朴初刻匾,热情接待了宁夏来的客人,并给四位每人刻了一方印章。后来到了南京,由尉天池(后任中国书协副主席)领着大家拜会了林散之,林老见到西北边陲的拜访者,为他们每人赠送一幅墨宝。宁夏书法家在南京还拜见了曾任冯玉祥将军书法老师的武中奇,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在苏州,他们拜访了费新我,并达成银川、苏州书法联展的协议。到了杭州,由朱关田领着四人拜见了陆维钊和沙孟海。回想起这次外出学习,刘先生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刘先生认为,这次外出访学给新成立的宁夏书法学习小组成员增添了无比的信心,所到之处拜见的国内众多书法名家给了他们很多鼓励和支持,使宁夏书法界的各位书家找到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良师,更是事业上的朋友和知己。有了这样一次收获颇丰的访学经历,刘先生在负责宁夏书协日常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多次组织宁夏书法家外出交流,受益良多。宁夏书法家开阔了眼界,宁夏书法界人才辈出,令国内同行刮目相看。
刘正谦先生无私奉献,热情服务,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书法的创新和发展关键在人,古往今来,书法家的道德行为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里明确指出书法家的成败,其实不是靠高超的技艺,而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品德的养成。不管这种观点人们是否赞同,但道德修养对于书法家历史地位的确立所起的决定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孔子早已提出了艺术家一定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深刻地揭示了为艺者的终极目标在于提升自我修养,具有高尚品行。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刘正谦先生深受人们喜爱,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缘于他高超的书艺,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刘先生开始主持宁夏书协工作期间,一无固定经费,二无办公场所,三无人员编制,所有的工作都是依靠业余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面临这种十分困难的环境,刘先生仍然坚持工作,能够把广大书法爱好者团结起来,顺利举办了很多活动。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刘先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其一,他把自己的家当做书协集会的场所。宁夏书协成立之后,举凡书协开会、评审、学术讨论都在刘先生家里进行。现任书协主席吴善璋先生还清楚记得,每逢到了刘先生家开会,他总是给大家烧水沏茶。特别是冬天,刘先生还要专门为大家生火炉,这些琐碎、繁杂的事情,既费钱又费力,刘先生从不计较,乐此不疲。这充分反映了刘先生作为协会领导者,敢于负责,勇于奉献的美好情怀。其二,他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书协的经费开支。上世纪80年代,书协缺少活动经费,刘先生利用自己是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找到当时人大常委会主任马青年,向他陈述了书协经费遇到的困难,马主任听完刘先生的汇报,亲自跑到财政厅一次要了五万元,拨给书协,五万元对于当时的书协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书协利用这笔经费搞了很多活动。当时书协的领导人外出开会,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差旅费,刘先生亲自跑到自治区图书馆做工作,得到胡公石先生所在单位的支持,帮助胡公石先生解决了去成都的差旅费问题。刘先生身为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一心想着他人,想着书协的工作,为宁夏书协的发展尽心尽力。其三,他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刘先生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他热爱的书法事业,他的生活构成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每天临帖,精研书艺,自幼及老,未尝一日疏离笔墨。80高龄的刘先生每日晨起临帖数小时,徜徉于书艺,刘老表现出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他经常下农村、去部队、到工厂为广大群众写春联,作辅导,搞讲座。在扶贫济困、抗洪救灾等一系列活动中,慷慨捐赠作品。特别是汶川地震后,老人心系灾区,凡是和赈灾有关的书法活动,他积极参加,表现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其四,为书法家们的创作提供各种服务。书协成立之时,书法家们买不到宣纸、印泥,写好的作品无人装裱,面对这些困难,作为书协领导的刘先生托人从北京买来宣纸,从浙江购回印石,还从青海两次请来姓王的装裱师傅,为宁夏书家装裱作品。据刘先生讲,这位装裱师傅曾经给张大千裱过画,他的装裱技艺得到众多大书家的称赞。当时每次买回宣纸数量有限,只好每人分发几张。记得老书家罗雪樵一辈子爱好书法,但他都是在麻纸或报纸上练字,当他第一次在白生生的宣纸上写字时,他对刘老说:“不知怎么搞的,我觉得自己平时写得还不错,可是一上宣纸老写不好!”宁夏书协在他成长的生命历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刘先生和大家一起共同走过了这条坎坷的道路。三十年来,在刘先生的影响下,宁夏书法界一直保持着团结互助,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
刘正谦先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刘正谦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奇葩——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他把自己的一生心甘情愿奉献给中国的书法事业,在书法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探索。每当谈起书法,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他在书法创作上所表现出的执著与热情,让他的人生充满无穷乐趣,让他的书法作品充满璀璨夺目的光彩。
刘先生的书法有着良好的家庭渊源。其父刘柏石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他对何绍基的书法情有独钟,训练有素。刘先生回忆他小的时候,家里就挂着一幅何绍基的四条屏,内容是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用拓片装裱而成。刘先生从小就对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生勤学不辍。刘先生上学时,写大字成为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小学中学阶段,刘先生严格临习唐楷,颜真卿、柳公权成为他取法的主要对象。刘先生早期练习唐楷,形成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他日后行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先生书法主攻行书,以何绍基为宗,转益多师,从圣教序汲取营养,从于右任书法中获得创造的灵感。文革时期,刘先生获得了于右任作品集《右任墨缘》。这本字帖是1932年出版的宣纸本,印刷精良,帖中墨迹湛然若新,有手捧真迹之慨。刘先生反复观摩,熟读深思,品味咀嚼,他逐渐从中发现了于右任与何绍基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通过认真分析比较,他认为于右任书法就是从何绍基发展演进而来的。刘先生不仅仅拿何绍基字帖临习,而是透过其他书家作品进一步参悟何绍基,举一反三,曲径通幽。《圣教序》《右任墨缘》为刘先生研究何绍基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他自己风格的形成和拓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先生的书法创作已经从前期的囫囵吞枣,规矩学步,走向后期的潜移默化,入古出新。刘正谦先生谈及目前的书法创作时说:“我现在写的是我自己!”这里所谓的“自己”就是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前人继承之后已经有所创新。他的书法作品厚重而又洒脱,沉着而不失灵便,巧拙互用,肥瘦相成,缓中见疾,柔中寓刚,充满艺术辩证法。整体格调高雅大方,雄浑静穆,朴拙自然,笔墨之间情深意浓,内涵丰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值得人们品味咀嚼。他作品有三大特点:其一,注重中锋用笔。刘正谦先生在临习前人法帖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中锋用笔的重要性。
他的书法尽可能做到笔笔中锋,点画圆劲可喜,通畅饱满,含蓄蕴藉。这正如何绍基所言:“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刘先生得中锋用笔之三昧,作品既雄且秀,亦柔亦刚,温婉润泽,笔墨酣畅淋漓。观后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其二,善于变化。刘老的书法笔笔意别,字字趣殊,每个点画在起承转合的细节上都能变化万千。这种“变”似乎是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变不仅体现着艺术语言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体现书者艺术思维和技巧的高度协调。刘先生的作品千变万化,艺臻佳境,渐老渐熟,正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的变化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遵循着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其三,善用含韧之力,作品温柔敦厚。对于笔力,人们常常倾向于刚果威猛之力,而对含蓄柔韧之力似不以为然。其实火可以燎原,水照样穿石。含韧之力的使用和表现在书法艺术上是一种更高的造诣和追求,它能够更好地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它需要书法家具有高深的修养。书法家尤其对道家文化要认真探究,深刻体悟。刘正谦先生的书法点画用笔虽然厚重,但既非墨猪,又无金刚怒目之气,而独具温柔敦厚之致。他所崇尚的柔韧之力,与神奇的太极境界相仿佛。
几十年来,刘先生的书法艺术醇厚古雅,别具一格,受到全国书法界许多同仁的关注。他除了参加他自己主办的各种展览之外,还连续七次入选全国书法展,是宁夏唯一七次全部入选全国书展的人。他曾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名家精品展,还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的理事书法作品展。刘先生的书法作品在港、澳、台及日本也有很大的影响。他曾经在香港举办了宁夏书法展;还曾经在日本岛根举办过个人书法展销,展出作品销售一空,效果非常好。后来刘先生又在台湾台中举办了宁夏三人书画展,并与台湾书画友人进行了交流。
著名书法理论家尹旭说:“正谦先生是我区(宁夏)在全国知名度最高的书法家,即使在全国的著名书家中,也是毫无疑问地居于真正的‘实力派’之列的。”刘正谦先生德艺双修,人品艺品表里如一,不仅在全国,甚至在港、澳、台、日本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一生致力于宁夏书法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培养了许多优秀书法艺术人才。对于书法艺术,他精益求精,情深意笃,形成了厚重老健、烂漫天真的艺术风格。
2001年,刘正谦先生获中国书协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会员。2008年,在宁夏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他被评为“影响宁夏五十年”人物之一。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对于宁夏书法界而言,刘正谦的身份绝非只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书法家,他更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是宁夏书法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刘正谦先生的一生与书法休戚相关,相依相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本文选自于2014年《宁夏文史》总第30、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