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黄河东路939号
联系方式(0951-8580433(兼传))
网站标识码:6400000017 备案号:宁ICP备2021000969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152号
悠悠70载,深深文史情。今年,是宁夏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见证家国情怀,新的征程奔涌奋斗激情,现特别推出崇文鉴史70年专辑,不定期推送专题文章,致敬为国家、为宁夏和谐繁荣发展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馆员先生们,共同展望新时代。
王十仪先生是宁夏大学中文系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系主任,区内外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其数十年来从事教育事业,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卓著,素为我区教育界和学术界所敬仰。1991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任王十仪先生为宁夏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
一
王十仪先生(笔名王拾遗),1917年7月1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葛珍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好学,刻苦攻读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在黑龙江省阿城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同年秋天考人松花江江防舰队外总队,被分配到水兵科接受海军训练。1932年母亲病逝,父亲入关参加抗日,王十仪先生无奈送弟妹寄居外祖父家。1935年水兵科毕业,被派往"亲仁号"旗舰服役。东北三省沦陷,使他深深感到,国家衰败,人民受辱的切肤之痛,这年3月25日他逃离哈尔滨,经营口来到天津。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挽救国家危亡,年仅20岁的王十仪怀着满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在石家庄应募当兵,隶属东北抗日义勇军冯占海部,开赴河北固安县,参加华北战役。1938年11月,参加了保卫武汉战役。1939年在湖北当阳一带,参加了襄河战役,后滞留于鄂西建始、恩施一带。1942年到了重庆,在东北抗战协会工作。工作之余,他力学苦读,开始习作,并准备应试考学。1944年秋,王十仪先生以同等学历考入了设在川北三台(后迁沈阳)的国立东北大学中文系,1948年6月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随学校迁到北平。
北平解放后,1949年2月考入华北大学二部中文系学习,1950年2月毕业,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工作,先后在天津四中、天津耀华中学和天津汇文中学任教。1951年秋应聘到北京回民学院执教。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王十仪先生响应党的支援西北建设号召只身来到宁夏,在宁夏师范学院(1960年三校合并成立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
王十仪先生治学50余年,主要致力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对白居易、元稹的研究尤深。主要出版有《白居易研究》、《白居易》、《白居易生活系年》、《白居易传》、《元稹传》等著作并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王十仪先生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对诗歌、散文、小说都有涉猎。从1940年他就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是诗歌《忆松花江》,遂后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多刊载于《武汉日报》和《新湖北日报》上。1942年,他以白尔的笔名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奔赴祖国》,由和人出版社印行。1946年十仪先生在《东北报》发表中篇小说《麦穗黄了》;同年还以穆补謇的笔名在《前进日报》发表《川居杂忆》20篇。1952年以王拾遗的笔名在《人民文学》第2期上发表《白居易的农民诗》。1953年3月在《光明日报》发表长篇论文《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同年在天津《大公报》发表《白居易关于妇女的诗》;同年还出版了《中国政治家故事》一书,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印行。1954年出版《白居易研究》一书,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印行。此书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有关白居易的第一部专著,与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一起被列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1957年,他又出版了《白居易》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从不同层次对白居易进行了深入研究。
王十仪先生才高识远,其著作多所创见和开拓。在学术上,他不重走前人之路,强调个人独创。他善于以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研究心得,融入诗论中去,以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嗅觉去审视、去探索、去体会古代诗人的创作心灵。他的《元稹传》是纵向研究元稹,《元稹论稿》又是横向研究元稹,纵横交错,从不同角度对元稹进行了极其深入地研究。其著作言简意赅,深人浅出,论证充分,义旨宏远,对读者多所裨益。从此以后,王十仪先生为国内学术界所瞩目,1962年被接纳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十仪先生治学严谨,勤奋工作,他的座右铭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研究和创作。
继《白居易》之后,王十仪先生又写作了《白居易生活系年》,1966年"文革"开始后,原稿及一些札记、卡片、随笔以及剪存的资料不幸遗失。"文革"结束后,历经政治风雨的磨难,使他对学术有更深远的抱负,教学之余,从1979年开始重写《白居易生活系年》。在写法上,十仪先生进行了一些尝试,不再拘泥既往的编写体例,而是以适用为主,不追求"大而全"。他在写作中主要采用《白香山集》(那波道圆本)、《白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等白居易诗文集,同时也参照《全唐文》、《全唐诗》,以及汪立名先生整理的《白香山诗集》等书,力求准确。本书是白居易的年谱,它考订了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生平、行事、思想、交流等情况,是研读品评白居易其人其诗的基础读物。1981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印行后,即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白居易条。
1983年和1984年十仪先生相继出版了《白居易传》与《元稹传》。1989年在《宁夏文史》第4辑上发表《唐诗与宁夏三题》论文。1994年他又出版《元稹论稿》,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印行。1995年出版《横山斋杂著》一书。该书收集了他到宁夏大学工作以来发表的论文数十篇,约20多万字。
王十仪先生耄耋之年,仍苦心笔耕,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向王十仪先生颁发"抗战老作家纪念牌",以资纪念。他曾为宁夏文联委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白居易研究学会顾问、薛涛研究学会顾问,宁夏文学学会会长。
几十年来,王十仪先生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硕果颇丰,著述耀人间。他以辛勤的劳作,给人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王十仪先生在宁夏大学中文系从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为宁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仪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和学术带头人。
王十仪先生始终都以教师为业,以培养人才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在勤奋著述的同时,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和培养学术人才队伍上。他在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担任系主任期间,十分重视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亲自编写教材,在本科生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深化,最后形成学术著作,如《元稹论稿》、《横山斋杂著》。十仪先生在教育事业上的敬业精神与他在学术上的敬业精神是一致的。他将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指导研究生上,从研究生入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到学位论文的指导,他都精心考虑,仔细安排。学生的课程作业他字一句细心批改,然后从文章的主题、结构、材料到论证、行文、格式各方面指出存在的缺陷,让学生修改,有时甚至反复多次。
王十仪先生十分善于课堂艺术,他的课讲得既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用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生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十仪先生的课和他的论文一样,有创见,有新意,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
宁夏大学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是以王十仪教授的名望建立起来的,为此他呕心沥血,引导学生走上治学的正确道路。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关文献浩如烟海,如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本领,他为此而苦苦地思考摸索,精心设计了课程规划,总是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地指导学生们选择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他在中文系执教期间,所开设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艺理论、现代文学、诗论等课程,为宁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的研究生现在都已成为教授、副教授,有些走上了自治区党政重要领导岗位。
王十仪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在宁夏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事业。他热爱宁夏,扎根边疆。1958年王十仪先生只身来到宁夏,按国家规定支边人员二年以后可以回原单位,但是他为了宁夏的教育事业放弃回北京的机会。后来,北京师范学院多次调他回北京,并给以优厚的待遇,王十仪先生都婉言谢绝了。
为了更好地研究唐代文学,十仪先生放弃了出国与儿女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他的一家人都定居在国外而且有一定的地位和经济实力,连老伴也随长女、次子移居美国,他却依然留恋自己的事业,孤身留在宁夏。大女儿在美国一家航空公司供职,几次给他寄来往返机票,请他到美国游览,老伴还专程来接他,王十仪先生没有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出去玩玩,他很平静地说:"我研究的是唐代文学,到国外就无法搞研究。'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20年,我要在有生之年把它夺回来,只想把手头的研究成果整理整理,向历史做个交代。"
至今,王十仪先生仍是孤身一人留在宁夏,在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中继续勤奋的耕耘。当自己的研究成果、著述陆续出版、发表,十仪先生满怀喜悦,这给他的晚年增添了极大的愉快和满。
四
我国回族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但由于回族文献、典籍从未得到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王十仪先生任教之余,为发掘和整理回族文学而积极工作。他自1978年起便组织学生开展回族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课题《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86年创建了研究中国回族文学的专门机构——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
为弘扬回族优秀文化,王十仪先生紧紧围绕《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他亲自带领学生赴区内外进行回族文学等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回族民俗调研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辛工作,与宁夏文联共搜集到50多位古代回族作家和80多位回族作者近200万字的作品,编出一部《中国回族文学作品选》。他主持创办了《回族文学》刊物,主编出版了《回族民间故事集》、《回族民间叙事诗集》《回族古代文学史》、《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当代回族文学史》(上编)等系列丛书。王十仪先生将弘扬回族优秀文化看作自己的责任,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孜孜不倦,不知老之将至。经过他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回族文学研究专业在宁夏大学由此生根。回族文学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对自治区的文艺创作,还是对回族民间艺术的普及推广,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具有深远影响。他不仅对回族文学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还为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学科培养了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人员队伍,并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回族文学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回族文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开拓我区回族文学研究工作上,他功不可没。
五
王十仪先生是我区教育界、学术界的前辈,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王十仪先生怀着对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感情,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用自己的信念、意志以及那种坚韧不跋的毅力和勤奋工作的精神,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曾担任自治区政协第一、二届政协委员,三、四、五届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宁夏区委会副主委、顾问,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共产党做铮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推动我区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尽心尽力。
1993年,王十仪先生在宁夏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与杜桂林委员合作向大会提出《建议把银川市建成一座文字规范城市》的提案,荣获自治区政协优秀提案奖。在自治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他作为特邀人士又与杜桂林委员联合做大会发言,呼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模式》,受到与会委员们以及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
1996年6月28日,宁夏大学、文史馆等有部门为王十仪先生80寿辰和从教50周年,召开了隆重的庆祝会。自治区政协主席刘国范和副主席郝廷藻、洪维宗等领导出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等领导及海外好友、学生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祝贺。民进宁夏区委会为庆贺王十仪先生80寿辰和从教50周年献辞,赞誉道:"……辗转从教五十年,不矜己之长,可谓君子风度;边创作,边科研,不攻人之短,堪称学者懿范。硕果累累,成绩蜚然。桃李芬芳千万,鸿篇巨著等身。共庆八十华诞,享誉海峡两岸。"
王十仪先生现已84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为了研究中国唐代文学,他依然在伏案笔耕,废寝忘食。其孜孜耕耘之志,实在令人敬佩!
(本文选自于2001年《宁夏文史》第17辑)